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作者: 来源: 关注:830 时间:2015-09-15 10:49

提升食品安全监管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关于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民生的基础和最重要的保障。为深入了解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市人大常委会分三个调研组,围绕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三个环节,深入到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统一银座超市、朱家峪汇泉饭店等15家食品单位,对全市食品安全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项调研,并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形成了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成果报告如下。

一、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基本情况

食品安全关乎群众生命健康,是重大的民生工程。近年来,市政府及食药部门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以保障人民群众饮食安全为根本目标,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为契机,严格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深入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严肃查处食品安全违法案件,多渠道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全市食品安全形势平稳向好。目前,我市共有食品生产企业78家,食品流通企业6500余家,餐饮服务单位4200余家,小作坊近万家。工作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1、夯实基层基础,保障食品安全工作顺利开展。市政府坚持抓班子、带队伍,强基础、促保障,基层基础建设迈上了一个新水平。主要体现在三强化上。即:强化队伍建设,今年调整了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成员单位,重新界定工作职责,各成员单位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同时,招聘专职食品药品安全协管员23名,新招考公务员20名,充实到镇街一线工作,为食品安全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队伍保障;强化硬件建设,新建标准化档案室、中药标本室、视频室、快检室,按照‘十个一”、“十有”、“八统一”、“五到位”、“四上墙”的标准,对6处监管所实施标准化试点建设,调剂执法车辆27部解决食品安全执法用车问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检测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强化经费保障,投入138万元,购置127部移动执法终端设备、27部执法记录仪等办公设施和执法办案装备,实现日常监管现场录入、调查取证和办案掌上完成,为打造智慧食药奠定了坚实基础。

2、注重建章立制,筑牢食品安全监管防范屏障。市政府坚持把加强食品日常监管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针对小作坊、小摊贩、小食品店、小餐饮等“四小”行业曝露出的食品质量安全和卫生问题,结合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制定《章丘市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督管理办法》和《章丘市食品摊贩管理办法》,并根据我市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风险程度,实行分层分类监管制度。对煎饼、火烧、豆腐等低风险食品作坊,实行告知性管理制度;对酱卤肉、酱腌菜等有一定风险的传统食品作坊,实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对已登记的小作坊,经现场审核和产品检验合格后,发放《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生产报告审查合格通知单》,从法律层面弥补了对小作坊和食品摊贩规范化监管的空白。目前归入告知管理的小作坊106家,登记管理的64家,核发审查合格通知书的6家,打击黑窝点21个。

3、开展专项整治,保障重点领域环节食品安全。针对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开展集中治理整顿,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重点实施了七大提升行动。即:提升专项整治水平。今年以来,先后开展肉制品、桶装水、低劣红酒、火锅配料等10余项专项整治;提升特色食品质量。对北套粉皮、大沟崖下货、龙山水豆腐、贺套下货4个专业村整治规范,发放告知书、签订承诺书400余份,制作监管公示栏4块;提升示范引领效应。推动一村一镇一景区(三德范村、垛庄镇、朱家峪景区)食品安全示范建设工作,通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提升章丘食品安全整体水平。截止目前,已帮扶37家餐饮单位、18家流动摊贩、17家流通单位进行了改造提升;提升学校食品安全水平。对驻章各级各类学校食堂和“小饭桌”开展经常性突击检查,积极推动“明厨亮灶”改造工程,稳妥推行餐饮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发现问题,立即下达整改通知书督促整改。对校园5角零食、1元肉串、转基因用油等突出问题进行了专项治理,规范22所学校周边共计274家食品业户经营行为,没收不合格食品183公斤;提升商超监管水平。在大润发、铁道北路农贸市场等经营场所进行了为期5天的食品快检80批次。联合畜牧、公安等部门开展猪肉市场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私屠滥宰,制售病害肉、注水肉等违法行为。开展金锣冷鲜冷冻猪肉、偷运走私牛肉等专项检查,查处涉事德州金锣生鲜肉17.5公斤,并立案处理。严格落实市场开办方主体责任,批发市场检测室设置率达100%,农贸市场检测室设置率95%,食用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96%以上;提升产品抽检效果。启动“守护舌尖安全”整治行动,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直奔现场的方式,对多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突击检查,截至目前,共检查食品单位2376家次,配合国家、省和济南市各种抽检975批次,责令整改和处罚91家次,有效净化了食品市场;提升消毒餐具治理成果。协调卫生、食药、环保等部门加大日常监管力度,定期不定期开展突击检查,引导14家餐具消毒企业成立行业协会,发现问题一律在新闻媒体曝光,收到良好效果。

4、严打违法犯罪,净化食品安全生产经营秩序。坚持把查办案件作为衡量食品监管成果的一项重要考核标准,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对典型案例加大社会曝光力度。截至目前,共受理投诉259件,办理一般性程序案件212起,罚款140万元,没收物品货值40万元。其中,对孙传俊涉嫌未经许可生产销售速冻海参案,罚款并没收违法所得9.7万元;对明水雨桐粮油经营部涉嫌生产经营无标签预包装大豆油案,罚款2万元;对鸿运食品公司涉嫌生产经营不合格香油案,罚款5000元。同时加强行刑衔接,与公安部门联合成立“联打办”,联合查办食品药品案件9起,移交4起,取保候审犯罪嫌疑人3人,食品生产经营秩序得到明显好转。

5、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良好食品安全工作氛围。在食药监局网站及《今日章丘》开设“食品安全”专栏,对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情况进行报道,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全面认识。大力展开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印制《食药安全--我们在行动》专刊6万余份,无偿向社会发放。利用“无线章丘”和“微信公共平台”两个媒介,突出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采取群众喜闻见乐的形式,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投诉举报、如何辨别假冒伪劣食品等内容的宣传力度,全社会食品安全氛围日益浓厚。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上看,我市在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次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制约食品安全工作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食品安全监管任务繁重难度大。近年来,我市各种食品业态发展迅速,整体数量已突破2万家,且规模小、分布散,集约化程度低,食品从业者大多数文化水平较低,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在监管上还存在盲区和薄弱区域。同时,章丘食药局作为改革之后新成立部门,监管人员相对不足,难以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点多、面广、战线长的工作需求,监管任务繁重、难度较大。

2、食品安全宣传教育不够深入。检查中还发现,对食品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对新的食品药品安全法宣传还不到位,不深入,实施舆论监督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食品安全舆论引导还需加强。部分生产经营业主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还比较淡化,食品安全生产经营责任心还不强、自觉性还不高,生产经营中给群众饮食安全带来隐患。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的防范意识不强,普遍缺乏食品安全基本常识,识假辨假能力低,食品安全消费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3、食品安全日常监管存在薄弱环节。主要体现为:食品加工流通领域,存在着无证加工食品的小作坊,其产品质量没能得到应有监管;餐饮服务行业,不少小餐饮服务单位空间窄小、设施简陋,不按食品安全规范操作的行为依然存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食品生产小企业、小作坊和城区内的一些小餐馆、小摊点,生产场所卫生条件差,存在安全上的隐患;基层监管所标准化程度不高,执法车辆车况较差,办公经费投入不足,食品安全监管保障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几点建议

食品安全工作千头万绪,任务艰巨,要按照“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的原则,努力从根本上提升全市食品安全保障水平。调研组提出如下四点建议:

1、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食品安全意识。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涉及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深刻认识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做好食品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媒介,多渠道、多形式加大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科普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深入开展食品安全宣传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集贸市场等活动,引导广大生产经营者诚信守法经营,提高广大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和认假辨假能力,形成食品安全全社会共治的良好氛围,为创建国家食品安全城市创造良好的大环境。

2、进一步落实法定职责,强化食品安全监管网络作用。要切实加强对食品安全工作的组织领导,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确保食品安全工作不出任何问题。要进一步健全完善统一协调与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强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职能,真正发挥统筹协调作用,提高综合协调能力。要加强各有关监管部门的协调和沟通,使各部门既有分工、又通力协作,真正做到监管职能无缝衔接,职责责任明确清楚,各个环节协调推进。建立健全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重点落实镇街食品安全职责,推进监管重心下移。要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投诉举报体系,疏通投诉渠道,落实有奖举报、消费者维权、惩罚性赔偿等制度,积极构建较为完备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网络。

3、进一步完善长效措施,强化食品安全日常工作监管。要按照积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切实抓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安全信息体系、食品安全应急管理体系、食品安全追溯制度等体制机制建设,努力从制度层面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要重点加大对食品生产小作坊监控力度,杜绝不合格食品流向市场。要进一步强化对餐饮服务单位等级量化管理,切实规范餐饮服务单位食品安全操作行为和服务行为。要坚持问题导向,加强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聚焦重点品种、重点领域、重点环节,大力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努力营造食品安全消费良好环境。要始终保持严打高压态势,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从严处理各种食品安全事件,提高违法犯罪成本,规范生产经营秩序,营造良好法治环境。

4、进一步健全保障机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要强化投入保障,依法将食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不断加大在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食品安全执法、检测检验等方面的投入,更好地保障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经费需求。要整合现有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资源,强化检验检测手段,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检验检测综合能力。要加强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强化一线监管人员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全面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全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