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产业发展,事关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事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意义重大。为全面掌握我市蔬菜产销现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安排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福先、王永学带领农经工委、综合科等有关人员于8月份,到绣惠、辛寨、圣井等三个镇街实地调研,深入绣惠施家崖白莲藕农业合作社、女郎山大葱基地、辛寨伟丽育苗基地、圣井盛泉农业示范园了解情况,与基层干部、各类市场主体负责人及农民群众进行了座谈。总的认为,市政府对蔬菜产业发展和“菜篮子”工程建设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章丘蔬菜产业稳步发展,品牌优势不断凸显,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现将我市蔬菜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汇报如下:一、我市蔬菜产业产销现状(一)蔬菜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蔬菜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市农业生产中的一大支柱产业。截至2013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40万亩,总产量185万吨,总产值达到19.2亿元。其中,大葱10万亩,大葱育苗面积3万亩,韭菜2万亩,西瓜5万亩,甜瓜4万亩,豆角1万亩,西红柿、黄瓜等设施蔬菜0.8万亩,菠菜、大白菜、油菜等叶菜类蔬菜播种面积9万亩,芸豆、黄瓜、西红柿、茄子、辣椒等露地菜2万亩,其它蔬菜3.2万亩,复种指数227%。主要分布在中部及沿黄乡镇,中部乡镇以大葱、西红柿、黄瓜、茄子、韭菜、芹菜等精品蔬菜为主,沿黄乡镇以西瓜、甜瓜、大白菜、豆角等为主。主要栽培模式为以冬暖棚为主的越冬栽培,以大拱棚及中小拱棚为主的早春、秋延迟栽培,以及地膜覆盖和露地栽培。
(二)蔬菜产业特点、优势
1、示范基地亮点增。一是抓好国家级及济南市两级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按照“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的建设要求,现已建成鲍家芹菜、牛一蔬菜、高官寨朱家三处国家级蔬菜标准园,绣惠白莲藕、绣惠振丰、高官寨东安、黄河鲁汇佳四处济南市级蔬菜标准园正在建设中。市蔬菜中心严格标准、科学指导,使其发挥了标准园应有的科技示范带动作用;二是抓好蔬菜培训中心建设。截至目前,伟丽种苗、牛一蔬菜、圣井盛泉培训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小康金银花培训中心主体工程已完工。借助这一培训平台,蔬菜中心积极培育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切实提高菜农的科技水平,帮助菜农增收致富;三是抓好都市农业园区建设。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发展要求,指导建设了相公庄小康、牛一蔬菜、宁家埠龙源、圣井金宝园、垛庄白云山等14处济南市级都市农业园区,积极做好建设规划、生产指导及园区推介工作,完善了园区景点和服务设施,加快了我市生态观光型、体验参与型现代都市农业园区的发展。2、质量安全新提升。按照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蔬菜产业的要求,下发了《章丘市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关于加强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并组织我市牛一蔬菜、百脉华康蔬菜等重点蔬菜生产单位签订了《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围绕全面提升章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市蔬菜中心加大新技术推广力度,集成应用了杀虫灯、防虫网、黄蓝板、性诱剂等物理防治技术,推广应用了高效低毒农药等化学防治技术,试验示范了苦参碱等生物防治技术,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措施的应用,达到了经济安全、有效控制和防治病虫害的目的。目前我市获得无公害产品认证的蔬菜产品95个,牛一蔬菜、鲍家芹菜、高官寨甜瓜、黄河鲁汇佳西瓜等一批安全优质的瓜菜基地,统一农资供应、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操作规程、统一产品监测、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服务逐步得到实施。3、产业化经营迈新步。一是菜农的组织化程度有新提高,我市已注册组建鲍家芹菜、牛一蔬菜、小康金银花、圣井盛泉等蔬菜类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余家,菜农的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二是农超对接有新尝试,我市于2011年率先启动了农超合作、农企对接等农业推广活动,先后组织济南银座、章丘华联等全市重点超市,联合山东电子学院、济南胶东人家等企业院校,积极与各类名优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建立产销对接关系,推进了蔬菜产业的整体建设。三是农业龙头企业有新亮点,章丘市伟丽种苗公司采用智能温室大棚设施,年繁育西瓜、辣椒、茄子等菜苗4000万株,成为目前全国最大的嫁接育苗生产基地,菜苗被我市黄河、高官寨及邹平、商河等邻县农户争先抢购。4、品牌打造创新绩。近年来,我市以园区建设年、项目管理年、安全追溯年“三年”活动为契机,品牌打造方面成效显著。2009年4月,章丘大葱证明商标被国家工商局行政认定为第一件山东省地理标志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品牌价值达到26.79亿元,由市蔬菜中心承办的章丘大葱种植状元评选活动已成为章丘大葱节的重头戏;2010年,我市特别组织了章丘大葱、鲍芹等系列特色农产品,全面打入上海世博会,同年12月15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专门举办了鲍芹推介会,特级鲍芹每斤卖到90元;2010--2014年,高官寨连续举办了五届甜瓜采摘节,甜瓜采摘价达到10元/个,冬暖棚头茬瓜采摘收益最高达到4.6万元/棚。以“游生态黄河、品鲁汇佳西瓜”为主题的黄河镇西瓜采摘节、以“同摘金银花,共纳金银福,畅享健康生活”为主题的小康金银花采摘节及独具特色的垛庄白云山休闲采摘节都已列为我市十大农事节庆活动,品牌影响力提升了特色瓜菜产品效益,进一步激发了群众的种植积极性,推动了蔬菜产业向高效、优质、生态方向发展,2013年我市荣获中国果菜生态优质农业十强县市和全国品牌农业示范县市荣誉称号。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1、蔬菜产品结构需要进一步调整。从我市菜农的种植结构来看,近年来保护地栽培面积有所减少,菜农延续传统种植习惯,生产的蔬菜多为常规品种,而精细菜、稀特菜比重小,大路菜所占比重大,由于缺少差异化竞争,从而影响了菜农收入。2、蔬菜标准化生产需要进一步推行。一是部分菜农对标准化认识不到位,仍然沿用传统的施肥、用药技术;二是目前对于千家万户的分散生产方式,对农药使用和蔬菜中农药残留及其他有害物质含量,难以做到更有效监控。同时分散的小农户与大超市、大市场之间也难以做到有效对接;三是对农资市场的监管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尚未建立监管联动机制,农业、工商等部门各自为政,多头管理,难以形成监管合力。3、蔬菜深加工企业需要进一步培育。缺少蔬菜深加工企业一直是我市蔬菜生产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由于缺乏加工企业,经过洗净、分级、包装处理进入超市的蔬菜只占少部分,大部分未作任何处理就直接销售。蔬菜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比较差,特别是缺乏蔬菜深加工企业,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影响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三、几点建议1、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高效农业。一是优化生产布局。乡镇政府及业务部门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的,以提高科技含量为手段,扩大精细菜、保护地面积,使常年菜田和季节性菜田相结合,形成大路菜和精细菜、稀特菜相互补充、配套发展的生产布局。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建议市政府从农业发展基金中列支专项资金,与上级扶持资金统筹整合,对蔬菜标准园建设、宣介推销等活动给予补贴,加快高效农业发展。三是强化主体培育。要大力培育实体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改变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促进土地向合作社流转集中,促使菜农抱团闯市场,避免“菜贱伤农—减少种植—价格升高—菜贵伤民—扩大种植—菜贱伤农”的恶性循环,逐步增加菜农的话语权,降低市场风险。2、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一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进一步健全市、乡、村三级科技培训网络,定期对全市菜农进行蔬菜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同时通过宣传培训,引导农户建立生产档案,促使农户严格按有关规程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二是抓好源头控制。要协调农业、蔬菜、工商、质监等部门,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监管力度,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流入市场和进入生产环节。执法部门要定期对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经营、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清理检查。三是抓好检测检验。指导扶持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和生产经营企业,逐步配备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培训技术人员,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的严格自检。不合格蔬菜产品上市,一经查处,应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工商部门依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或监督销毁。 3、发展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要充分利用我市丰富蔬菜资源,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各方面的资金建立蔬菜加工企业。加工企业要迎合市场需求,适时生产冷冻菜、净菜、脱水菜、蔬菜罐头乃至刚刚兴起的蔬菜面点、蔬菜饮料、蔬菜蜜饯等新型产品,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形成初级产品、半成品、深加工产品和终端产品的多极配套生产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