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市人大常委会课题组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个人及家庭幸福,更关系到社会和谐与发展。根据市委安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专门力量,于2013年9月—10月历时两个月时间,对全市2011—2013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与分析
1、章丘生源大学生就业情况
三年来,全市普通高校毕业生总数10645人,回章注册报到6485人(参见表1)。实现就业5548人,总就业率85.6%。其中2011年、2012年、2013年就业1717人、1373人、2490人,就业率分别为95.6%、 94.9%、91.2%(参见表2)。总体看,我市大学生就业人数稳中有升,就业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2、高教基地大学生在章就业情况
章丘高等教育基地目前共有13所大学和高职院校。其中,财经大学毕业生全部在济南校区,医科院尚无毕业生,8所院校无留章就业人数统计。仅技师学院、凯文学院、齐鲁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三年留章就业约3450人。主要通过校企合作、校园招聘、自谋职业三种形式就业,就业率最高的为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参见表3)。
(表1)章丘生源毕业生基本情况表
类别 年份 | 全市毕业生总数 | 回章丘报到人数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小计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小计 |
2011年 | | | | 3615 | 1116 | 614 | 65 | 1795 |
2012年 | | | | 3446 | 991 | 432 | 54 | 1447 |
2013年 | 1869 | 1563 | 152 | 3584 | 1732 | 1402 | 109 | 3243 |
合计 | 1869 | 1563 | 152 | 10645 | 3839 | 2448 | 198 | 6485 |
总计 | 10645 | 6485 |
备注:全市毕业生人数2011、2012年为档案回生源地人数,档案花名册中无学历一栏,专科、本科、研究生人数无法统计。 |
(表2)章丘生源大学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表
类别 年份 | 安排就业人数 | 就业方向 | 就 业 率 | 企业就业率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小计 | 企业 | 事业 | 机关 | 小计 |
2011年 | 1096 | 556 | 65 | 1717 | 1621 | 53 | 43 | 1717 | 95.6% | 94.4% |
2012年 | 958 | 391 | 24 | 1373 | 1334 | | 39 | 1373 | 94.9% | 97.1% |
2013年 | 1470 | 1386 | 103 | 2959 | 2891 | 32 | 36 | 2959 | 91.2% | 97.7% |
合计 | 3524 | 2333 | 192 | 6049 | 5846 | 53 | 118 | 6049 | 93.3% | 96.6% |
总计 | 6049 | 6049 |
备注:2012年事业单位未进行招考。 |
(表3)章丘高等教育基地毕业生情况表
类别 时间 | 章丘高等教育基地院校总数 | 毕业生总人数 | 留章丘就业人数 |
本科生 | 专科生 | 小计 | 本科生 | 专科生 | 小计 |
2011年 | 13 | 741 | 24643 | 25384 | | 约1450 | 约1450 |
2012年 | 13 | 1072 | 22548 | 23620 | | 约900 | 约900 |
2013年 | 13 | 1692 | 22457 | 24149 | | 约1100 | 约1100 |
合计 | 13 | 3505 | 69648 | 73153 | | 约3450 | 约3450 |
3、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
一是从大学生就业方向看,三年全市招录公务员、事业编、非在编教师共计624人,其中,外地生源大学生80人,占招录人数的12.8%。(参见表4)。三年企业吸纳就业人数分别为1621人、1334人、2891人,分别占当年就业总人数的94.4%、97.1%、97.7%,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参见表2)。
(表4)大学毕业生考录情况表
类别 年份 | 公务员招考 | 事业编招考 | 教师招考 |
章丘籍 | 外地籍 | 章丘籍 | 外地籍 | 章丘籍 | 外地籍 |
2011年 | 43 | 9 | 53 | 4 | 125 | 0 |
2012年 | 39 | 13 | | | 94 | 6 |
2013年 | 36 | 13 | 26 | 6 | 128 | 29 |
合计 | 118 | 35 | 79 | 10 | 347 | 35 |
备注:2012年事业单位未进行招考。教师招考的数据,为当年通过教育系统招考进入教师队伍的全部人数,并非当年毕业生考录情况,截至招考年份五年之内毕业的学生均可参加考试。 |
二从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看,师范、文秘、语言、工程、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率较高,都在93%以上。其中师范类就业率最高,达到95.1%(参见表5);其它依次为计算机91.4%、会计91.3%、机械88.6%,最低是医学类为22.3%。(参见表6)。
(表5)师范类大学生就业情况表
类别 年份 | 毕业人数 | 回章丘报到人数 | 教育系统就业人数 | 民办教育机构就业人数 | 其他行业就业人数 | 就业人数合计 | 就 业 率 | 备 注 |
2011年 | 470 | 337 | 21 | 232 | 68 | 321 | 95.30% | 非在编教师只包括当年毕业生。 |
2012年 | 401 | 256 | 28 | 168 | 45 | 241 | 94.10% |
2013年 | 383 | 260 | 24 | 147 | 78 | 249 | 95.80% |
合计 | 1254 | 853 | 73 | 547 | 191 | 811 | 95.10% |
(表6)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表
专业 年份 | 师范类 | 医学相关 | 会计相关 | 计算机相关 | 经济类相关 |
毕 业 人 数 | 回章 人数 | 就业人数 | 毕业 人数 | 回 章 人 数 | 就 业 人 数 | 毕业 人数 | 回章 人数 | 就业人数 | 毕业 人数 | 回章 人数 | 就业人数 | 毕业 人数 | 回章 人数 | 就业人数 |
2011年 | 470 | 337 | 321 | | 389 | 104 | | 189 | 189 | | 182 | 182 | | 117 | 117 |
2012年 | 401 | 256 | 241 | | 502 | 144 | | 174 | 174 | | 132 | 132 | | 82 | 82 |
2013年 | 383 | 260 | 249 | 637 | 629 | 91 | 512 | 509 | 433 | 426 | 419 | 356 | 314 | 303 | 258 |
总计 | 1254 | 853 | 811 | | 1520 | 339 | | 872 | 796 | | 733 | 670 | | 502 | 457 |
就业率 | | 95.1% | | 22.3% | | 91.3% | | 91.4% | | 91% |
备注:2011年-2012年毕业人数无法统计,所登记就业人数为当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 |
专业 年份 | 工程类相关 | 机械相关 | 艺术类 | 语言类 | 文秘、广电新闻学、广告学相关 |
毕 业 人 数 | 回 章 人 数 | 就 业 人 数 | 毕 业 人 数 | 回章 人数 | 就业人数 | 毕业 人数 | 回章 人数 | 就业人数 | 毕业 人数 | 回 章 人 数 | 就业 人数 | 毕 业 人 数 | 回章 人数 | 就 业 人 数 |
2011年 | | 329 | 329 | | 97 | 97 | | 99 | 99 | | 116 | 116 | | 32 | 32 |
2012年 | | 406 | 406 | | 69 | 69 | | 65 | 65 | | 78 | 78 | | 57 | 57 |
2013年 | 594 | 588 | 500 | 658 | 533 | 453 | 152 | 149 | 127 | 162 | 155 | 132 | 53 | 48 | 40 |
总 计 | | 1323 | 1235 | | 699 | 619 | | 313 | 291 | | 349 | 326 | | 137 | 129 |
就业率 | | 93.3% | | 88.6% | | 93% | | 93.4% | | 94.2% |
备注:2011年-2012年毕业人数无法统计,所登记就业人数为当年本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 |
三是从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情况看(以企业为例,下同),专科生就业率相对较高,2011年高达98.2%;其次为本科,2011年为90.6%;最低为研究生,2012年为44.4%。本次调查的18家非公企业,学历要求最低限都为大专;18家开发区引办企业,只有山东聚鑫、天马石材、中集车辆3家企业要求学历最低限为本科,其他均为大专;5家市属企业,只有章鼓一家把学历要求定位在研究生、博士生等更高学历人才(参见表7)。
(表7)不同学历大学生就业情况表
年份 | 专科生 | 本科生 | 研究生 |
报到 | 就业 | 就业率 | 报到 | 就业 | 就业率 | 报到 | 就业 | 就业率 |
2011年 | 1116 | 1096 | 98.2% | 614 | 556 | 90.6% | 65 | 65 | 100% |
2012年 | 991 | 958 | 96.7% | 432 | 391 | 90.5% | 54 | 24 | 44.4% |
2013年 | 1732 | 1470 | 84.8% | 1402 | 1086 | 98.8% | 109 | 103 | 94.5% |
备注:截至目前,2013年大学生就业工作仍在进行中。 |
四是从不同行业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情况看,在调查的5家市属企业、18家开发区引办企业、18家非公企业中,精细化工、交通装备、机械制造在吸纳就业方面贡献最大,这主要得益于我市传统产业的雄厚基础和近年做大做强四大主导产业的有力举措。以市属企业自聘人员为例,精细化工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114人,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机械制造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98人,但呈逐年递减趋势(参见表8)。
(表8)四大主导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情况表
类别 年份 | 交通装备 | 机械制造 | 精细化工 | 食品饮料 |
非公 企业 | 引进引办 | 市属企业 | 非公企业 | 引进引办 | 市属企业 | 非公企业 | 引进引办 | 市属企业 | 非公企业 | 引进 引办 | 市属 企业 |
2011年 | 530 | 5116 | 19 | 488 | 12396 | 42 | 501 | 2672 | 31 | 486 | 1211 | 6 |
2012年 | 660 | 4806 | 35 | 615 | 6733 | 29 | 617 | 3310 | 40 | 563 | 1321 | 6 |
2013年 | 808 | 6322 | 35 | 767 | 9981 | 27 | 770 | 3195 | 43 | 747 | 1478 | 8 |
合计 | 1998 | 16244 | 89 | 1870 | 29110 | 98 | 1888 | 9177 | 114 | 1796 | 4010 | 20 |
五是从不同类型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情况看,以2013年为例,市属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205人,其中专科生83人,占40.5%;本科生116人,占56.6%;研究生6人,占2.9%。主要分布在交通装备、机械锻打、医药化工、食品饮料、能源材料等行业(参见表9)。开发区引办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26441人,比2012年增长30.1%;其中机械制造、交通装备、精细化工、食品饮料吸纳就业20940人,比2012年增长29.5%(参见表8)。
(表9)不同类型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情况表
类别 年份 | 市属企业 | 引进引办 | 非公企业 |
专科 | 本科 | 研究生 | 专科 | 本科 | 研究生 | 专科 | 本科 | 研究生 |
2011年 | 109 | 74 | 8 | 15351 | 10138 | 596 | 1820 | 1390 | 114 |
2012年 | 99 | 111 | 5 | 12318 | 7510 | 494 | 2120 | 1680 | 236 |
2013年 | 83 | 116 | 6 | 15259 | 10573 | 609 | 2670 | 2281 | 278 |
二、做法与经验
就业是民生之本。我市始终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坚持落实政策、完善体系、强化服务、健全机制、多措并举,努力拓展大学生就业空间,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1、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大学生就业工作推进机制
坚持把促进大学生就业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体系,营造舆论氛围,最大限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保障。
一是政府推动。成立大学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推动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康运转。每年由人社部门牵头,深入各镇街、企业和高校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调研,摸清底子,研究问题,制定措施,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11年以来,对 360家单位进行了调研,在深入分析研究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
二是政策推动。先后制定出台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小额担保贷款管理规定、大学生创业一次性补贴以及非在编教师、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招考等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扶持政策,为推动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是舆论推动。牢牢抓住舆论宣传阵地,通过新闻媒介、专题讲座、上门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采取主动联系、入户走访、政策进校园等方式,面对面向大学生宣传就业政策信息,为促进大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2、搭建有效平台,强化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
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作用,积极为大学生就业牵线搭桥,提供服务,创造机遇。
一是搭建市场平台。连续三年举办大学生联合招聘会,累计吸引2000多家单位参展,万余名学生与用人单位达成就业意向,5000余人现场签订用工合同;积极组织校企双选会、校园招聘会等各类招聘活动150余次,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岗位5000余个。
二是搭建信息平台。充分利用经信网、中小企业服务网、人事信息编制网和就业服务大厅电子屏等有效载体,开设大学生就业和企业招聘专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创业政策解读和企业招聘岗位信息,实现了就业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三是搭建服务平台。以全市就业服务大厅为龙头,设立大学生服务窗口,整合服务项目,规范服务流程,强化就业指导,实现了报到、求职、就业推荐、人事代理、就业培训“一条龙”服务和“一站式”办结。实行大学生实名登记制度,通过入户调查、电话访问等形式,对大学生毕业信息、就业动向摸底调查、登记造册;积极为在非公企业就业和从事自由职业的大学生提供人事代理服务,涉及企业287家,受益人数1604人。
3、坚持多措并举,统筹推进大学生充分就业
构建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体系,大力引导和推进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
一是实施“岗位拓展计划”。紧紧抓住我市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大力发展服务业的良好机遇,深入挖掘、积极拓展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鼓励章鼓、圣泉等高新技术企业引进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专业人才,支持银鹭、大华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安置高职院校毕业生。积极推进家政服务、教育培训、服务外包等服务业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就业岗位和更广发展空间。
二是实施“基层培养计划”。努力开发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在公务员、事业单位及其他单位公开招考时,在条件制定上向大学生倾斜,搭建起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竞争的平台。2011年至今,通过公开招考进入机关事业单位的大学生210名、事业非在编人员454名。积极组织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志愿者服务等基层就业服务项目,最大限度促进大学生就业,2011年以来共选拔52名大学生到基层一线开展服务。
三是实施“创业扶持计划”。成立章丘市创业促进会,设立大学城(生)服务中心,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咨询、项目推荐、无利息无抵押免担保的创业贷款等便捷服务。设立300万元工业发展创业服务基金,优先扶持大学生创办工业企业,2013年,通过对当年新建企业工商注册费、验资费、代理记账费给予资金补贴的方式,扶持50名大学生成功创业,累计补贴资金30万元。积极帮助创业大学生争取金融支持,将大学生创业扶持贷款额度上限由8万元提高到10万元,有效缓解了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难题。2011年以来累计为30名创业大学生提供小额担保贷款180万元,吸纳就业106人。成功举办首届青年创业大赛,为大学生创业营造了良好氛围。
四是实施“帮扶援助计划”。落实低保家庭应届大学生求职补贴政策,及时将补助资金发放到特困家庭大学生手中。政府出资开发生产、生活、救助服务等社会公共服务岗位,通过公开招考等形式,安置低保特困家庭应届大学生就业,多渠道开辟就业途径,化解就业压力。
五是实施“就业见习计划”。首批组织认定了章丘鼓风机、明水大化、日月化工等6家企业作为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设立就业见习岗,重点帮助农村贫困大学生实现就业。通过定期举办就业服务月、企业招聘周、网络招聘会、周末人才大集等专场招聘会,推介大学生到企业参加就业见习。
三、问题与原因
调查中看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有着诸多制约因素,总的来看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提供各类就业岗位不足。认真研究分析,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自身就业观念方面的问题,二是企业用工方面的问题,三是政府引导推动方面的问题。
1、在大学生就业观念方面存在“三个偏差”
围绕调研课题,我们对齐鲁师范学院、技师学院、凯文学院三所院校168名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其中,理工科学生124人,占73.8%;文科、艺术类学生44人,占26.2%。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大学生在职业身份、工作环境、薪酬待遇三个方面价值取向趋于雷同,定位偏高。
一是重职业身份。168名大学生中,就业倾向选择国家机关的55人,占32.7%;事业单位的51人,占30.4%;国企的62人,占36.9%;外企的33人,占19.6%;私企的12人,占7.1%。多数大学生在择业上仍倾向于“旱涝保收”、“一步到位”。
二是重工作环境。168名大学生中,就业倾向选择大城市的81人,占48.2%;选择中小城市的71人,占42.3%;选择农村和边远地区的16人,只占9.5%。大城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就业机会高、岗位多、工作待遇好,这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个性追求更相吻合。
三是重薪酬待遇。168名大学生中,就业倾向注重薪酬待遇的94人,注重个人发展机会的107人,这一方面容易导致求职过程中出现眼高手低现象;另一方面也说明大学生在进行就业选择前应接受更加全面客观的就业辅导。
2、在单位用工方面存在“三种现象”
随着高校扩招,大学生数量猛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任务更加繁重,对此,用工单位准备不足、条件苛刻,致使大学生就业环境日趋复杂化。
一是就业“歧视”现象。对5家市属企业、18家开发区引办企业、18家企业的调查显示,90%以上的企业要求员工具备踏实能干、团队协作精神,对有专业技能、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优先录用。但一些技术要求不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则更愿意招收有一定实践经验的农民工。
二是用工不规范现象。一些中小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对大学生只管使用,不关心其待遇和职业培养,尤其是不签劳动合同、随意延长试用期、不按规定缴纳“五险一金”、无故辞退等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导致不少大学生不愿意到中小企业就业的重要原因。
三是“门槛”过高现象。在就业岗位“僧多粥少”的现实条件下,有些用人单位人为抬高就业门槛,设置性别、身高、年龄、学历等限制条件,致使不少大学生遭遇就业难。在168份问卷中,有68.5%的大学生希望用人单位能够减少就业条件限制。
3、在政府引导推动方面存在“三个不够”
大学生就业问题社会关注度高、期望值大。但在操作层面,社会重视不够、参与不多,在就业机制体制建设方面仍存在部分缺位现象。
一是对就业扶持政策宣传不够。各级关于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政策出台了很多,但由于宣传不到位,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对这些政策知之不多、了解不够,在168份问卷中,64.9%的大学生对政府出台的就业政策和扶持措施表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另一方面,主管部门和用人单位对扶持就业的相关政策落实也不够到位,在执行上往往打了折扣,从而降低了政策的吸引力。
二是对大学生群体关注度不够。大学生是思想最活跃、创造力最强、最具发展活力的一个群体,但有些部门和单位往往把大学生就业与失地农民、外出务工人员、下岗职工再就业混在一起,寄希望用“一把钥匙”开“多把锁”,导致效果不佳。在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上,实行多头管理,部门各有侧重、职能交叉,降低了工作效率,加重了大学生就业创业难度。
三是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不够。大学生就业服务网络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用工单位与大学生求职共享资源平台,在技能培训、创业指导、用工需求等方面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在168份问卷中,54.5%的大学生希望政府及时提供就业信息,61.9%的大学生希望加强就业形势分析、面试技巧培训等有利于就业的实用技术,45.2%的大学生希望政府能提供公益性岗位援助,38.1%的大学生希望政府开展二次培训等。
四、对策与建议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大学生就业问题强调指出:“促进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更多用于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健全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服务保障机制,提高公务员定向招录和事业单位优先招聘比例。实行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整合发展国家和省级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基金。实施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把未就业的纳入就业见习、技能培训等就业准备活动之中,对有特殊困难的实行全程就业服务。”根据中央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坚持就业优先,健全长效工作机制。一是坚持规划引领,科学推进就业。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顶层设计,研究制定三年或五年规划,明确任务、明确主管部门、协调部门及各企业、各有关单位的责任,以此为指导,逐步实施,分类指导,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可控、可调、可操作。二是强化调查研究,确保工作实效。注重对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吃透上级精神,摸清当地实际,借鉴外地经验,适时调整工作思路,研究推出新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
2、转变就业观念,促进多渠道就业。一是加强思想引导,转变就业观念。探索开展形式多样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心理辅导,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降低就业期望值,接受“先就业、后择业”的新理念,鼓励大学生面向更多行业和职业选择就业。二是规范用工行为,增强就业吸引。引导企业等用人单位树立人才战略思想,重视人才的引进、储备、培养工作,为员工提供优良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发展环境,激励大学生与企业一起同舟共济、共创辉煌。
3、推动经济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一是做强实体经济,拓展就业广度。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大力引进和发展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各类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机会、开发更多岗位。二是扶持中小企业,提高就业吸纳能力。对安置大学生就业达到一定比例和规模的中小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支持中小企业吸纳更多大学生就业。
4、整合各方资源,搭建就业服务平台。一是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充分就业。进一步完善“教育、指导、服务”三位一体的就业服务体系,健全大学生就业信息收集、发布、反馈和监管制度,促进大学生实现更加充分就业。二是创新服务管理,拓展就业平台。逐步探索实行政府购买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岗位,通过公开招考招聘,鼓励支持大学生到城市社区、社会养老、山区服务等基层一线就业,不断拓展大学生就业平台。更加关注困难家庭大学生、离校未就业大学生和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突出重点,实施全程就业服务。
5、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完善政策体系,优化创业环境。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出台大学生创业财政扶持、税费减免、降低注册门槛、简化审批手续等优惠政策,为大学生创业创造良好政策环境。二是畅通融资渠道,缓解创业难题。探索建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开发大学生创业信贷产品,帮助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不足问题。三是深化创业服务,促进成功创业。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项目、创业培训、创业孵化、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一站式”服务,帮助大学积累创业经验,规避创业风险。
6、健全保障机制,营造良好社会氛围。一是严格落实责任,强化督导考核。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目标任务管理和责任落实考核机制,严格目标责任考核,强化政策督导落实,加强就业执法监察,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取得实效。二是坚持舆论引导,营造良好氛围。加大对大学生就业政策和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宣传力度,支持新闻媒介开办相关栏目,搭建交流平台,在全社会营造关注、引导、支持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